当前位置:考试网  > 试卷库  > 学历类  > 自考  > 自考公共课  > 政治经济学(财)  > 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试题预览

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更新时间:2024-04-18 16:35:43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B、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C、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D、雇佣工人的个别劳动
收藏
纠错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垄断利润实现的途径有()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是通过国民收入()

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热门试题 更多>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疹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轨道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的太疼了,就换另一支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越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的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的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字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分类: 语文
书匠(节选)葛亮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墻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箫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抽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売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贏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分类: 语文
书匠(节选)葛亮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墻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箫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抽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売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贏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分类: 语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分类: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