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题库刊网  > 生活知识  > 学无止境  >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更新时间:2024-04-28 05:23:21

  (1)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的鄙夷与讽刺。

  (2)记承天寺夜游出自和作者简介出自:《东坡志林》卷一

  1、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2、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3、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4、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1、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记承天寺夜游》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即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记游松风亭》简介:本文作者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即1094年十月间事。时章惇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